close

昨晚完成本學期最後一份功課,

圍繞的是中國人對緣的觀念。

當中有些部份,很想跟大家分享,

所以就把它節錄下來:


一、在人際關係的建立方面,緣的作用並不限於見面之後。在正式會面之前,經由間接的媒介,有時候當事人會預先得到有緣或無緣的感覺。會面前覺得有緣,可以減少或消除第一次見面時的焦慮不安,完成了預先接受對方的心理準備過程,相反,無緣的感覺會令人對未來的關係產生抗拒,有礙互動的開始和進行。


二、在兩人初相識的過程中,緣起著促進或催化的作用。兩人相見之初,透過種種互動的初步訊息,如果獲得良好的第一印象,會產生有緣的感覺,然後會預期發展一段有保證的良好關係,突然增加對對方的好感和感情,行為上的互動亦因此加速進行,並會盡力保護關係。相反,如果第一印象不良,會產生無緣的感覺,預期會發展一段有保證的壞關係甚或無關係,然後突然減少對對方的好感和感情,行為上的互動亦因此減少或停止。可見,傳統中國人因為持有緣的觀念,其相識過程是非連續性,即人際關係的建立或消退,會有突然改變的現象,視乎當事人如何歸因於緣。

 

 


三、在人際關係成功或失敗之後,緣是一種有效的自我防衛和社會防衛方法。傳統中國人對於成功的人際關係,會歸因於較好的緣,而不是歸因於個人較好的性格或行為。如此一來,成功的人際關係便不會使別人自責或妒忌,從而避免損害與他人的關係。以緣解釋自己的人際關係成功,可以被視為謙虛,從而得到社會的讚賞。

同理,失敗的人際關係也可以歸因於較壞的緣,而不是歸因於個人較壞的性格或行為。如此一來,不必過份怪責自己,也不必怪責曾經牽涉此關係的其他人。更重要是,將失敗的人際關係歸因於緣,會產生宿命感,讓人繼續忍受並安於現存關係,不會輕易離開網絡,對社會穩定有重要作用。


四、緣可以令某些不合理的人際關係合理化。傳統中國人對期望過久而不出現的關係歸因於失常的緣,從而保護當事人及其家族的面子。這種防衛性的合理化作用,不僅可以自我安慰或解嘲,而且不用過於怪責自己,更不必怪責別人。

 

 


五、在人際互動過程中,緣有一種自證預言的作用。一旦認為與對方有緣,好感便會突然增加,互動頻繁,自然會引起對方友善的回應,令彼此關係更為親密,最後就「證實」了當初有緣的想法。同理,一旦認為與對方無緣,好感便會突然減少,互動驟減或停止,自然會引起對方冷淡的回應,令彼此關係更為疏離,最後就「證實」了當初無緣的想法。


緣的現代化

 

  隨著現代化的急劇轉變,中國人對緣的觀念也逐漸變弱。雖然緣的觀念中有令人安於不愉快關係的宿命觀誠不足取,但緣的自我防衛和社會防衛功能卻是古往今來人類共同需要,我們應該將緣當中的命定成份淘汰,而視緣為促成人際關係各項未明因素的一種奇妙組合,即使在現代商業社會,對我們適應社會生活,仍然有助益。現代化的緣的觀念,不含宿命的成份,現代人會認為緣不是固定的,而是可以通過個人或社會的努力,促成緣的產生或延續。如此,緣則能在現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。


同時,我們也應該將緣視為一種正面的概念。緣只適合用以解釋良好人際關係中的未明因素,而不適合用以解釋惡劣人際關係中的未明因素,即是說,只有良緣或善緣,而無所謂孽緣或凶緣,如此則當個人處於惡劣人際關係時,便無法動輒推諉於緣,而不去設法改善關係。即使關係完全破例,也不能歸因於凶緣,而逃避檢討自己的責任。

  最後,在缺乏某種個人需要的關係時,當事人也要盡量避免以緣作為理由解釋,否則便會安於現狀,坐失時機,缺乏改善自己的動力,最後在自證預言的影響下自食其果。

 

這幾年說得最多的兩個字,

是「隨緣」。

就因為有太多沒有隨緣的錯誤,

我才明白許多事情,

勉強不來,即使一時三刻勉強得了,

最終也自食其果。

不過,

究竟隨緣隨到什麼程度才算是隨緣?

 



身邊有的單身朋友,

渴望拍拖,卻又什麼都不幹,

跟他們說要自我增值,擴闊圈子,

他們又提不起勁,

最後推說一句「隨緣」。

以緣去推卸了改善自己的責任,

抵銷了自己根本不值一愛的缺點,

這不是隨緣,是賴緣。

 

隨緣也要講資格,

你沒有做好準備,

請別排隊上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品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