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這玩意兒已經成功根植於地球。
管你用不用也好,
沒有Facebook帳戶,
好像交友都有點麻煩。
Facebook在交友等級制的門檻裡多添一項。
全不投機的,交換mail就夠;
尚算有緣的,可以在Facebook交個朋友;
可以一聊的,才用MSN交談。
我們需要諸如此類的工具去將新認識的人歸類,
將潛在的麻煩友擋在圈子之外,
而又不失大體。
Facebook這個平台跟blog或者MSN不同,
它可以輕易讓人知道,
一個用戶跟哪些人有關聯。
你在MSN不可能知道朋友甲原來認識朋友乙,
甚至親密到經常互相留言,送瓜贈菜;
你也不會透過網誌輕易探知同事丙跟同事丁表面溫和,
暗地裡都討厭同事戊。
在Facebook,你既可以看到親朋戚友的日常生活,
卻也可能看到仇家、情敵或者前度的片言隻語。
奇怪的是,
許多人在Facebook裡的表現,
相對其他網絡平台是誠實得多,
毫不介意露真身、留真名,
甚至工作履歷、感情狀況、家世背景都一覽無遺
所以,在Facebook「交友」的時候,
遠遠要比在其他平台更小心,
因為大門一開,
朋友隨時可以分享你的生活,
或者分享其他人放上來關於你的生活。
可是,
由於Facebook可以讓人知道用戶的朋友名單,
尷尬便容易產生。
朋友五人當中其實有一個你實在不想交心,
名單上邀請了四人後,
誰都明白你的想法;
辦公室裡平時裝得再熱情也好,
一向彼此的名單,
誰是A黨誰是B派的,
一目了然。
像極了Killer這個集體遊戲,
看著你討厭的人在你的生活圈子裡,
一個一個的把你的朋友加進名單,
彷似步步進逼,
到最後整個圈子裡的人都互通Facebook了,
就只餘你兩人像對峙一樣,
誰都不肯先邀對方,
擺出態度讓大家知道:
「我沒當你是朋友」。
有時候明知道某朋友的名單上有不想接觸的人,
索性連這個朋友都不邀請,
實行隔山擋牛。
於是乎每次有新朋友提出邀請,
都要對其帳戶檢查一番。
有朋友為免夜長夢多,
索性多開一個帳戶,
就個客廳跟睡房的道理,
客廳是待客的,門面裝潢做得齊全,
最私人的,還是擺回睡房裡好。
我這個表達怪偏偏沒有太大的興趣在Facebook分享太多,
相簿來來去去都是那數十幅相,
還不如看這裡更精采。
如果玩Facebook還要顧及face,
做人實在太累了。